不自信的复杂

谭显英

2018/05/02

昨天,去苹果店把淘汰的iPhone以旧换新,用折扣置换了个新款的iPad和Apple Pencil。回家用Apple Pencil在Good Reader上看了会儿pdf,感觉不错。我是电子书的推崇者,基本不怎么看纸质书了。原因很简单,电子书携带方便,尤其是对于我这种习惯于零散阅读的人(地铁上、中午吃饭、睡觉前……)。但是电子书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不太方便做笔记,或者说做笔记没那种感觉。我这人读书向来想法多,也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打上去的字总是觉得差了点意思。用Apple Pencil看pdf,总算是勉强满足了我写写画画的“恶习”。

随手翻到了Paul Wilmott写的 “Paul Wilmott Introduces Quantitative Finance” ,然后就看到了这句话:

Most academic articles in finance have a ‘pure’ mathematical theme. The mathematical rigor in these works is occasionally justified, but more often than not it only succeeds in obscuring the content. When a subject is young, as is mathematical finance (youngish),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technical rigor to feature very prominently in research. This is due to lack of confidence in the methods and results. As the subject ages, researchers will become more cavalier in their attitudes and we will see much more rapid progress.

大意是说金融相关的学术论文大多都全是密密麻麻的数学,读者看着非常吃力,经常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Paul Wilmott认为产生这个现象原因是,一个学科比较年轻的时候(比如数理金融),其论文/研究往往充斥着过于严谨的技术细节,这实际上是缺乏对方法论和研究结果自信的表现。

我也跟着胡侃几句 :相比于物理化学等学科,经济类的学科其实是偏“粗糙”的,很难精确地验证,本质上是一个偏文的学科。然而,自从20世纪中叶Paul Samuelson搞了一套数学框架后,这个学科似乎就变成了一个类数学的学科了(至少在学校的教学里),个人认为有点本末倒置。本来就是为了讲清楚一些偏感性的道理,难道套上一层数学的皮之后就会变得精确了吗?而且先理解背后的“道理”,再去鼓捣着这数学的“皮”,似乎才是一个人“正常”的学习顺序,而不是相反。

数理金融也是,本来随机过程应用到衍生品的概念没那么难,但是市面上的入门书,有几本是正常人能看的。

这不就是“不自信”而故意鼓捣的“复杂”么?

我认为的真正的入门书,应该是先讲感性的概念和道理,然后才是慢慢引入数学。而不是上来就是纯数学的定义,读者学了半天就知道怎么推公式了,背后的道理却忽略了(说的就是“你们”——国内大部分经济学的教材还有计量经济学)。从各个学科的发展史可以看出来,每个学科或者每个概念的最初,人们有的都只是模糊的感性认知,数学或者其他来严格定义是学科发展到后来才有的事情,难道学习的过程不也应该从感性认知开始么?

说到这,顺道推荐两本数理金融入门书籍(可能是市面上仅有的两本“真正”的入门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