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八八

谭显英

2022/05/04

心态

五一节前,有一工作上的事惹得我特别生气。春节“小彻小悟”以来,还没有如此般不平静过。还好,功力并未全消。回头一想,根源还是心态又不好了,被这三个月来大量会议和极多杂事扰乱了内心。

心态不好,不是这事挠心便是那事气愤,因此不谈也罢。原本还写了篇日志,想罢还是删了好。

我这人,做事经常过于投入和认真,不加注意便会产生,公司是家,工作是事业的念头。进而用力过猛,思虑过度。也不是有错,但毕竟不是。如此,事不顺心,便易生烦恼,何苦。经常默念“万事先做60分即可”“这只是一个饭碗而已”,对我工作状态反而更好。须知,很多工作只能应付,太认真就错了,因为人的精力是稀缺的。这样,才能够放下执着,接纳和包容那些反感和看不惯之事。

有意思的事,也许这样反而会更好。埋头干活的人,当然深刻知道各种问题,但也正是如此,感情深陷其中,情绪难以控制。适度抽离,不过于动心,才能使情绪存活,不致产生过多挫败懊恼之感。

佛学

这两个月看了很多佛学相关的书,深感佛学的原始思想和核心部分其实不是迷信,而是关于内心的学问。当然,我能看得下去的,也主要是如梁启超、季羡林等非佛教徒写的关于佛学的内容,当代佛教大师的让我觉得有较多神话或者宗教性色彩的内容,反而让我心生抵触。

还是有进步。一是睡觉极少再因杂绪过多而无法入睡,二是能够较多地保持临在的状态,而不至于深陷其中。三是越来越能体会到冥想带来的宁静和平和。

人的心就如同一碗水,长期受到外界刺激便会杂念丛生,翻腾不已。唯有加强修为,或者有意识地规避和减少刺激,方能寻得宁静。

心理

记得上大一时,经常去图书馆看各种心理学的书。最近又重新拾起。心理学的书有两种,一种类似西方心理学教材,从实验或生理知识出发,比较系统,但大多阐释种种心理现象。另一种类似武志红等的写作方式,比较关注于内在成长,但是较为不系统,较为杂乱。

渐渐觉得,更为系统性和超越性的认识,也许能从佛学中找到答案。人,终其一生,也许就是在找寻自我和参透生死。譬如,专注于当下就是要意识到头脑思想和“自我”并不等同,这些杂念也正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意识到这一点,才是真正迈向了认识自我的道路。又譬如,很多心理现象根源有关安全感,而安全感的根源又在于害怕死亡抗拒消逝。有时候是害怕肉体的消逝和痛楚,有时候映射到了精神层面上,比如害怕别人的评价。

睡眠

最近几天刚好看了《我们为什么要睡觉?》,里面最重要的观点是,睡够8小时极度重要,熬夜失去的睡眠是弥补不回来。

深有同感。根据我长期的亲身经历,缺乏睡眠会导致情绪格外暴躁,要是前一天只睡了4个小时,我会变得特别敏感。此外,还会导致第二天注意力十分难以集中。最后,长期缺乏完整睡眠身体完全无法承受,去年那两周的经历已清楚地告诉了我,极限在哪里。

但这本书告诉了我,熬夜失去的睡眠是无法弥补回来的,而且即便是睡够了6个小时,对于大脑和身体仍然有影响。此外,零散的睡眠是达不到完整睡眠的效果的。所以,还是尽可能地保证每天在床上呆够9小时吧,这样基本就能保证8小时的完整睡眠了。

其实,网上流传的所谓什么间隔睡眠法,4小时睡眠法之类的,以前或多或少都尝试过,我个人均以失败告终。我观察到的是,睡眠基本上4小时为一个周期,所以如果我必须要熬夜,那么我先睡4个小时再起来还可以坚持下。如果是5小时,那基本很难能自主起床,要么睡太死,要么起来极困。

天赋

天赋就是充满热情的兴趣。一个人如果做某件事一直做不好,无法产生足够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他/她还怎么能够对这件事产生“充满热情的兴趣”呢?所以,“充满热情的兴趣”一定意味着此人能把此事做好。

然而,光是做好不够,天赋还意味着创造力,创造力产生于积极主动的思索,产生于面对一百分的困难却仍保有二百分的勇气和热情。正是这股不明缘由的冲劲,才能让有天赋的人出类拔萃。正如乔布斯在采访中说的,只有热爱,只有能从中找到快乐的人,才能坚持下去。因为,任何理智却不热爱的人,都会在那一百分的困难面前退缩:

People say you have to have a lot of passion for what you’re doing and it’s totally true. And the reason is because it’s so hard that if you don’t, any rational person would give up. It’s really hard. And you have to do it over a sustained period of time. So if you don’t love it, if you’re not having fun doing it, you don’t really love it, you’re going to give up. And that’s what happens to most people, actually. If you really look at the ones that ended up, you know, being “successful” in the eyes of society and the ones that didn’t, oftentimes, it’s the ones [who] were successful loved what they did so they could persevere, you know, when it got really tough. And the ones that didn’t love it quit because they’re sane, right? Who would want to put up with this stuff if you don’t love it?

作为一个万金油,我无比认可这一点。面对做过的这么多不同种类的事情中,唯一让我感到不是消耗精力,而是产生精力的工作,就是计算机类工程性的项目。在这类工作中,总是能有那么强的热情去看大量的资料,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案。有些不起眼的困难非常麻烦,但凡是判断非攻克不可,即便无数个念头说要放弃,自己仍能够坚持说最后尝试一次,居然最后都能解决。

专注

在解决比较困难或复杂问题的时候,我经常觉得需要自己单独静一静,把相关要素都梳理清楚,以便让大脑的内存重新装载相关知识。如果没有这么一个过程,我便觉得只能按程式化处理常规事务,新的需要创造性解决的事务,便无法解决。

以前,我这些整块的专注时间,主要来自于不吃午饭、不睡午觉或者熬夜,这样把时间和其他人错开。另外早晨一般事也较少,有时候也能整块利用下。

但现在,目前这个部门实际是三个小部门的糅合,但又只配备了一个部门的人手。而且,这部门的性质就是一个杂事集合处,但凡有点什么事,都能和这部门扯上关系。现在的节奏就是,一半时间开会,而另外一半时间,每隔十来分钟就会被各种的人找,而被打得支离破碎。而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最多就能处理下常规工作。此外,这个部门的三个职能都较为独立,遇到不同问题,大脑内存需要反复切换,深感疲惫和低效。下班回家了要陪小朋友,为保证睡眠也不愿意熬夜了。但这样,我便也很少再有可以专注思考的时间。

我骨子里还是一个工程师的性格,还是一个内向型的人格,需要有较为整块的时间去专研几件事,才能感到舒心。

管理

这一年,对所谓的“管理”还是有了些新的思考。

之前,招聘的都是应届毕业生。因此,我采取的是一种类似“师徒传承”的方式,基本手把手地去教,不管有多忙,都会尽量抽出时间。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培养出来的员工,工作习惯比较好(代码方面更是如此),责任心信任感等方面也更强。但坏处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培养,而且一旦忙起来就不会有时间带。

但是过去一年,工作铺天盖地的来,谁也不会管你人够不够,人员配备是不是能干。本来信心满满的我,发现再也无法用以前的方式,因为大量的会议和邮件,我连自己正常干活的时间都没有,何谈去培养新人。

所以,现在的解决方案只能是,每个职能都找到比较有经验的帮手,我来把控整体的工作进展和工作量,动手解决别人处理不了的关键核心问题。帮手的个人能力范围最好比我大一些,能够有一些互补,能够比较好地融入到公司文化和部门氛围中。

最后就是所谓的“向上管理”。就是要不停地向老板向同事解释自己干了什么,要怎么干,为什么要这么干。要让大家知道我们部门工作量特别多,人手很不够,不然一不小心就又无数的事找上来。

初心

刚参加工作时,懵懵懂懂,压根不知道工作是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愿意去官僚大机构,愿意去一个创业性质的地儿,想远离各种政治扯皮管理的杂务。所以,我也从未找过任何大公司的工作,当时资管公司要从寿险公司投资部分离出来,便成了那批最老的员工。现在也是如此,去年又是参加新资管公司的筹备组,历尽艰难。

公司整体管理还是比较扁平化的,太多的政治扯皮事务还是比较少,主要还是关注于业务本身。不过,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再加上部门本身的工作性质,深感“杂事大王”非我莫属。

不喜欢,我不喜欢。

但愿能找到个偏管理的帮手,把这些我不愿意干的事情接走一部分吧。